太姥山地质遗迹
编辑: 小编 时间:2023-03-28 13:59:30 浏览次数:
太姥山晶洞花岗岩峰丛-石蛋地貌是中国东南沿海发育最为良好的花岗岩峰丛-石蛋地 貌,为此类地貌的典型代表。 太姥山园区内由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组成的峰丛,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栩栩如 生的造型地貌和千姿百态的石蛋,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与之相伴的线谷、巷谷、峡 谷和洞穴景观也独具特色。
1 花岗岩峰丛地貌(十八罗汉赶斋)
花岗岩峰丛地貌是由于花岗岩中垂直节理发育,当岩石暴露地表后,受到长期的风化剥 蚀和崩塌作用,形成了山峰分离,基部相连的峰丛地貌,远望这些峰丛,形如高矮胖瘦、形 态各异的十八位罗汉,聚集在一起相携赶斋,故称“十八罗汉赶斋”。
2 晶洞花岗岩三组节理
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太姥山晶洞花岗岩发育走向 NW320°、NE60°的二组垂直节理, 它们和一组近水平的原生节理控制了太姥山 花岗岩峰丛—石蛋地貌的发育,经后期沿垂 直节理的风化剥蚀、流水侵蚀及重力崩塌, 花岗岩形成石柱、石堡、石墙,水平节理则 控制了残留于石柱、石堡顶部浑圆状石蛋的 形成。
3 花岗岩像形地貌(夫妻峰)
像形景观在花岗岩地貌中最为常见。由于花岗岩水平和垂直节理发育,岩石暴露地表后, 受到热胀冷缩和其他外力作用的影响,发生球形风化,形成石蛋地貌,此处花岗岩形态如一 对老夫妻相互依偎,亲密无间。
4 节理
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地壳上部岩石中发育最广 的一种构造,其特征是两侧的岩石无明显位移。在花岗岩 冷却成岩过程中,常发育原生节理现象。我们这里看到的 这条裂隙,属于花岗岩中常见的原生垂直节理。
5 花岗岩象形地貌(金猫扑鼠)
天柱峰顶的金猫扑鼠,形如一只金猫和一 只老鼠,这是由于花岗岩水平和垂直节理发 育,在岩石暴露地表后,长期受到热胀冷缩的 影响,发生球形风化,形成表面圆润光滑的石 蛋地貌。
6 花岗岩中的节理(仙人锯板)
“仙人锯板”是由于花岗岩中垂直节理非常发育,由 于受到两组垂直节理的控制,在长期风化作用的影响下, 节理面不断增加其宽度,形成石缝,巨大的花岗岩体看起 来犹如是被锯成了近 10 米长的三块平行排列的石板。
7 花岗岩象形地貌(猴子照镜)
此处的岩石看上去就像一只猴子,手里 拿着镜子正在调皮的梳妆打扮,孤芳自赏。 这是由于长期风化作用的影响,沿水平和垂 直裂隙不断发生风化剥蚀,加上后期的重力 崩塌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象形地貌。
8 隘谷(三伏腰)
隘谷是谷坡陡峭,谷宽与谷底近一致,由于花岗岩出露地表后,因花岗岩中发育的垂直 节理长期经受风化剥蚀而形成的险陡隘谷,后期因重力崩塌导致有三块巨大石块悬以隘谷之 中。途经此地者,要三次弯腰方可通过,故称“三伏腰”。
9 象 形 石 ( 猩 猩 下 山 )
远望崖壁,宛如一只猩猩,这是花岗岩 暴露地表后,经长期差异风化,形成了猩猩 的头部,五官清楚,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10 隘谷(七星洞)
七星洞是七块巨大滚石悬挂在隘谷中,从谷底仰望,犹如点缀在天空的七颗星星,隘谷 是花岗岩中发育的垂直节理,长期经受风化剥蚀而形成谷窄坡陡的沟谷。
11 花岗岩景群(九鲤朝天)
“九鲤朝天”为太姥山景区最为壮丽的花岗岩峰丛景 观。既有球形风化,形成的石蛋地貌,也有因垂直节理发 育,在重力崩塌作用下,形成基部相连、顶部分离的峰丛 地貌,犹如鲤鱼群跃出水面,直冲蓝天。
12 石瀑
石瀑是一种独特的流水冲蚀现象,由于本 地降雨丰沛,在长期雨水冲刷下,在风化面上 形成了一条条褐色的凹槽——流水冲刷槽。它 们紧密排列,壮丽宏大,飞流直下。是太姥山 最为独特的景观之一。
13 花岗岩中的节理
白云寺前花岗岩中有几条平行的裂缝, 是岩浆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原生节理。岩石表 面片状风化严重,呈浑圆状,是典型的球状 风化现象。
14 覆鼎峰
覆鼎峰为太姥山景区最高峰,海拔为 917.3 米。当花岗岩暴露地表后,受长期热胀 冷缩和其他地质作用的影响,发生球形风化, 形成石蛋地貌。远望整个覆顶山峰,因其形 状似翻转的古鼎,覆鼎峰因此得名。
15 水平节理(层节理)
太姥山晶洞花岗岩体的 水平节理十分发育,沿水平 节理时有岩脉侵入,或有晶 洞分布,它们主要是岩体在 冷却收缩时形成的。它们与 两组棋盘格式的垂直节理一 起,将岩体切割成大小不同 的块体,对太姥山晶洞花岗 岩峰丛-石蛋地貌的形成起 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16 花岗岩峰丛(海上仙都观景台)
此处的峰丛因其分布特点、高度和发育时间的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峰丛地貌。峰丛是 一种基座相连,顶部为分离的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所组成的地貌,代表了花岗岩地貌演化 中较早阶段的特征。
17 晶洞花岗岩
晶洞花岗岩是太姥山的成景岩石。它形成 于距今约 9 千万年前,是一种特殊的来源较 深、定位浅的花岗岩,岩石中的 SiO2 含量一 般>76%,由于这种岩浆具有较高的粘度,在 近地表处冷凝结晶过程中,所含气体无力逸出 而形成空腔,在岩浆结晶的晚期进一步形成特 殊的晶洞构造。
18 石盆、石臼
降雨对岩石表面产生冲蚀作用,岩石表面已风化疏松的长石、石英被冲蚀脱落。在冲蚀 强烈部位以及雨水汇聚的线状流水冲蚀部位逐渐形成凹坑。坑内积水的浸润,加剧凹坑侧壁 的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凹坑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石盆”、“石臼”。此石柱沿 流水线发育三个圆形“石臼”。
19 天生桥(石拱)
晶洞碱长花岗岩经风化和流水侵蚀,沿两条走向 NE50°垂直节理夹持形成厚 50 cm ~ 60 cm 的石墙, 石墙下部岩石被风化剥蚀、大气降水流水侵蚀,逐渐减薄而穿透,形成长约 4 米,高约 3 米的弧形穿洞,上部残留的岩石形成拱状天生桥。